那不勒斯青春期

(一)

那不勒斯的地形像一个谜。

我住在老城区,一大早出门向上坡的方向走过去。道路狭窄、拥挤。每扇窗户都会被抽烟的人打开,传出电视机的声音,衣服、床单,以及混入其中的节日彩灯,挂在陈旧的住宅之间。拍照的游客大概在赞美这种景观里“市民生活的气息”。因为机场离城市很近,不时有飞机低空飞过,轰隆隆。这是一座稠密的城市,我就来自于这样稠密的生活之中,听到每一次轰隆隆飞机飞过,就升腾起一股想要随之逃离此处的渴望。

“因为痛苦是实实在在的”,我边走边想。毕竟做文学梦的lila连继续去上初中的机会都没有,而是被从窗户扔了出来。

我们当时十岁,马上就要十一岁了。我开始发育,而lila还很瘦小,轻而脆弱。忽然间,争吵的声音停止了,过了几秒钟,我的朋友从窗子飞了出来,经过我的头顶,落在我身后的地方。我被吓傻了。费尔南多伸出头来,继续威胁着他的女儿。他就像扔了件东西一样把lila扔了出来。我恐惧地看着她。lila费劲儿地站起来,挤出一个近乎好笑的鬼脸,说:“我不疼。”但她在流血。她的一条胳膊断了。

我的惊恐发生的稍晚一些。十三岁,在我去高中报名的前一天。

我爸又一次地不再去工作,一天到晚只是坐在家里看电视,我妈只能跟他冷战来表达愤怒。我对正看电视的他说:“明天要去报名,给我学费。”

“没有”,他说,“问你妈要。”

“我妈说她没有。”

“没有你就不上。”

怎么能这么轻易地就说出这句话呢,连费尔南多至少都是因为无法克服的生活困境而迁怒于想要一个机会的lila。他怎么能对我的人生无动于衷到好像这根本跟他就没有关系一样。我多么厌恶他,像lenu厌恶她的母亲一般厌恶他,厌恶一切与他的相似性。有时我坐在沙发上不自觉地会把腿翘到沙发扶手上,每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姿势时,就会一阵恐惧:“不,不,我不要像他!”我甚至讨厌腿毛多的男性,因为会让我联想到他。

我当然记得一些温情的片刻,记得他在晴天的院子里剃胡子,记得我在耍脾气时他拿毛巾过来给我擦眼泪,记得在医院打针哭的时候他一定会背我回家,可是在他的不作为带来的窘迫与恐惧面前,这些算得了什么呢。什么也不是。

第二天妈妈带我去报了名,学费是妈妈去姥姥家拿的。那天我第一次来了例假。

这条路一直把我带到了可以俯视这片老城区的高处,密集的房顶上是密密麻麻的电视天线。一位路过的姐姐跟我打了声招呼,说auguri,节日快乐。这一天是12月24日,马上就是阖家团聚的圣诞节。于是我往回走,走回到这片稠密的城区之中。

下坡路走的快一些,小跑了起来,像一直在奔命的lenu和lila。发生在lenu和lila之间的竞争,不管是用上学的方式还是用嫁人用自我奋斗的方式,跑慢一步,不是害怕会被同样在奔跑的对方超过,实际她们是在与从背后追赶而上会把她们吞掉的贫穷以及贫穷带来的受限生活之间的竞争。

“不,不,不,我不要像他,不要像他们。”

lila是不是跑在了我的前面,lenu是不是跑在了我的前面。

DSC04429 copy.jpg

(二)

街上全是人,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门,转换到了另一个空间,误闯进了一个大趴体。大家都在愉快的交谈,音乐声此起彼伏。有人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弹着吉他唱那不勒斯歌曲,歌曲感情充沛,赢来围观的人一阵掌声,也有人在吹一种类似于西班牙双簧管的乐器。饭点时每个人都在吃饼,披萨,或者油炸披萨,或者卷起来的披萨。我也挤过去买一个小披萨,面饼松软且筋道。满大街都是摆摊儿的和走路的,每个人脸上都是愉悦的表情,享受一种无处不在的快乐。

随着人流一直走到海滨大道,晚霞把海天染成浪漫的粉红色,维苏威火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宽阔的路边有人在滑旱冰和跳salsa,一个人滑过来,把我拉到他们中间,可惜我不会跳舞。我喜欢他们讲话时笑眯眯的神情,他们的眼睛看向此时此刻。

我跟他们谈起博物馆中看到的罗马雕塑与庞贝壁画,谈起教堂里那尊披着面纱的优美耶稣像,在脑子里搜索那不勒斯与西班牙有关的历史与音乐的信息片段,给自己营造出一股略知一二的满足,好像混在聚会中的lenu热烈地与人谈论着复杂的名词,是短暂的忘我的快乐。

as if i were competing for the prize of best disguise, the mask worn so well that it was ‘almost’ a face. Suddenly I was aware of that ‘almost’. Had I made it ? Almost. Had I torn myself away from Naples, the neighborhood ? Amost…I was scared of anyone who had that culture without the ‘almost’, with casual confidence.

一直以来我用谎言——既有对外的,也有可能只是对自己不断施法——想要构建一个不同的“那不勒斯”,有时甚至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哪些其实只是重复多次的谎言。自我与环境是有边界的,随时会被揭穿的恐惧与寂寞是无法摆脱的影子。

我会一直害怕:害怕说错话,害怕语调太高,害怕穿着不得体,害怕露出小农意识,害怕没什么真正的想法。

我不是在否定这片城区,不是在否定lenu和lila以及我自己的生活。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整部小说都是否定的反面,正如小说的引子所写,lenu要写下她与lila的故事,“我打开电脑开始写我们的故事,包括所有细节,我脑子里能想起的一切”,不是去抹去痕迹,而是用真实用层层剥茧的细节,还原来自那片街区的她与她,聚焦在那不勒斯老旧到毫不掩饰的街区,清晰地描写出是非虚实的边界。她的细致描述正是对这拥挤街区的尊重,每个人的痛苦也都不会被一笔带过,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不是模糊的“群”与“众”。

我一直想从谎言中逃离,甚至想要消失,幻想有一个无人知晓处,可以重新开始。但读到这些被语言具像化的历程之后,竟然觉得笼罩自己的谎言终于从暗处现身,不再是“见不得人”的羞耻。

DSC04413

(三)

该如何形容那不勒斯呢?

我没有网络,也没有guide book,随时只需要在马路中间展开一张地图,就有人过来帮忙指路。我只想做一个迷路的人,什么都不懂,跟那不勒斯撒娇,想要整座城市的人来帮我,告诉我:“All roads lead back home. ”

DSC04417

 

 

no comment

分野的不同,必然会要求观者在审视观看对象时要切换评价标准,比如油画和建筑,如果用一种general的态度来对待二者的话,就太想当然。记得在去看安藤忠雄的建筑展时,一位朋友说作品都讲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看多了很无聊,为什么没有新的探索。每次建筑环境都是一个个案,针对每个个案因地制宜来解决建筑的结构、处理其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调和?结果?)是建筑师的能力与风格。如果用看画的方式来看建筑,未免就会产生这种重复的印象。

与其说是人人都爱艺术,不如说人人都爱谈论艺术更准确。

我不是要鼓吹“考据派”或者“理论派”,而是在自我经验中得到的教训,与其张口就来谈论(评论),不如先来欣赏学习,“comment”这个SNS的工具,造成了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以及需要“评论”。而创造力的结晶是该有门槛的。贬低功能、技艺与技术,而以情感诉求为中心的艺术形式和欣赏模式,我只能说:too boring。说得再极端一些,那跟直接看porn并无太大的区别,也悸动,只是太单调。

意大利语学习《看不见的城市》-2

城市与符号 之一

下雨天呆在家里一整天,就容易没有头脑的自言自语。

虽然今天学的是城市与符号的篇章,但我想的还是欲望。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些行为弱点,都几乎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上商品社会发生的变异。比如因为超市捆绑销售,我就买了超过我一个人食量的蔬菜,又为了不浪费只能把自己吃撑。比如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丧失自控的爱吃某种食物,当然也就会不自控的吃。

好了,必须出门去买牛奶了。

《高迪的留言》第六章

第六章 阅读石之圣经

念珠之间不是对圣经内容的直接表现,却体现了高迪对基督精神的深刻理解。圣家堂其他空间的雕刻基本上都出自圣经故事,但不是单纯照猫画虎,而是运用了高超的象征手法,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生诞立面是我经手过的,想以它为中心来向大家做些介绍。

请看下面这张照片。这是立于象征了基督三德、名为“希望”“慈爱”“信仰”三门廊之中的“慈爱”之门的中央梁柱。柱头上方的是玛利亚抱着刚在马厩中诞生的耶稣,以及在旁边守望的圣约瑟的圣家族雕刻群像,这是在1950年代圣家堂建设复工不久,由雕刻家布斯克茨(jaume busquets)完成。这根梁柱是生诞立面中最为重要的柱子,而仔细看柱体的话就会发现装饰在它表面的螺旋状文字,从亚伯拉罕(Abraham)开始,接着以撒、雅各、犹大、法勒斯、希斯仑、亚兰、亚米拿达…最后是约瑟,是新约圣经中记述的人的谱系。围住柱子的铁丝网,除了有防止因人触摸而损坏文字的功能以外,也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铁丝网之下是吃了苹果的蛇,即人类的历史逃不出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以至被逐出伊甸园的原罪,而位于其上的雕像则在表现替人类赎罪的上帝之子耶稣的诞生。高迪在这一根柱子上就凝结了这层深意。

IMG_3261 IMG_3262

柱子上方,圣家族周围环绕着庆祝耶稣诞生的音乐天使六人、天使唱诗班九人的雕像。这些是我用了十六年的时间雕刻的。2000年,在最后一座雕像完成之后,生诞立面总算完工。对我个人是如此,对圣家堂工程来说,也是值得纪念的一组雕刻。音乐天使演奏的乐器之中,有竖琴和巴松管象征宗教音乐,有小提琴和齐特琴象征古典音乐,有Dulzaina(类似双簧管)和铃鼓象征加泰罗尼亚的民族音乐。其中在演奏竖琴的天使像最有深意,暂且按下不表。

jpg

再继续向上看,在立窗之上是受胎告知雕像,再往上一点儿是圣母戴冠之像。从地面向天上,表现了到约瑟的人类历史,而从天上向地面,是一路直到耶稣诞生。支撑慈爱之门的拱柱上装饰着植物与数百只的鸟儿们,以象征人类春天的到来。而在其周围屋檐位置,看起来像有冰柱垂下来,确实这里就是对冰的表现,象征了耶稣诞生之日是在寒冬。虽然您可能觉得这有什么,但将圣经故事做如此细节表现的,我想只有圣家堂了,这些雕刻也都起到了补足拱柱强度的功能。

从屋檐向上,到尖顶的柏树装饰之间,是六位跳舞的天使,中间雕刻着JHS,这三个最为重要的字母,位于生诞立面的天地左右的正中央。而在字母之上柏树之下,则住着白色的鹈鹕母子。为什么鹈鹕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呢。以前安置的小鹈鹕像掉了下来,且鹈鹕妈妈的雕刻也有损伤,现在的雕刻是我刻的。在雕刻之时,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作了一番调查之后才明白其中有意思的地方。据说圣人托马斯曾讲过“没有食物的鹈鹕妈妈,看到小鹈鹕快要饿死了,就把自己的肚子啄开让小鹈鹕喝自己的血”。鹈鹕是不是真的会有这样的举动我不知道,但想必看到过这番情景的圣托马斯感受到了母爱之强烈。所以鹈鹕雕像是母爱或亲子之爱的象征,因此才被置于生诞立面非常重要的位置。

img_3263.jpg

不限于鹈鹕,也不限于圣家族,母爱、亲子之绊强于一切情感,是一种让人不会将自我牺牲视作一种牺牲的力量。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不惜牺牲自我甚至献出生命。高迪把象征这种情感的鹈鹕放在圣母戴冠以及受胎告知的雕像之上,我想他是在表达耶稣诞生的奇迹正是产生于这种强烈的爱的力量。我不想在本书中涉及太多宗教内容,但这确实是基督教的主题之一,以及圣家堂的主题之一的集中体现。

其实,有如此重要象征意义的鹈鹕母子像,如果您站在圣家堂跟前的话是看不见的,照片是从远处拿长焦镜头拍的,但走近圣家堂的话,塔身、天使们等会遮挡住您的视线,就看不到鹈鹕像了。为什么高迪要这样设计呢?我想这暗示了真正重要的事物就在眼前时,人却视而不见。母亲之爱也好,神之爱也好,往往是在远离时才开始注意到它的存在。也许高迪就是借着这座雕像表现了这个道理。

很多圣家堂的雕像,高迪都借模型制作家之手,在生前留下了作为参考的模型。虽然模型本身差不多都被破坏了,但参照留下的模型在其该被安置的位置上的照片,都帮助了后来人的制作。但是毕竟开工后120多年过去了,高迪也已经离世80多年,圣家堂的建设也涉及很多高迪没有考虑到的地方,需要增加一些高迪完全没有设想的功能、雕刻。

其中之一是四福音书作者之塔的排雨通道。福音书作者之塔完成时有150米高,表面积也很大,落在其表面的雨水水量之大,需要很有效的排水引流手段。当然只是增加些直线型的排雨通道就好了,但在圣家堂可不会如此草草了事,要像其他的雕像一样具有某种象征才行,特别是安置在距离地面45米高、塔与教堂的屋顶相接部分的排水口,需要做特别的设计。

需要从零开始设计这些排水口的我,开始寻找高迪留下的一些启发线索。圣家堂之中已经建有其他几处的排雨口,除了有之前介绍过的陆龟和海龟的雕刻之外,也有设计成青蛙和大壁虎的,就是说高迪让水边的生物来担任跟水相关的工作。那么是不是福音塔的排水口也可以设计成两栖动物类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圣家堂原则上离地面近的地方放置有两栖动物或者爬虫类,而高处则放置了在天空飞翔的鸟类或者天使们,圣堂大屋顶以上则是神的领域,在那里安置地面上的动物的话,就很不对。

但如果做成四位福音书作家的雕像呢,也不可以。让福音书作家来做排水工作,不仅太失礼了,而且塔本身已经是四位的象征了,再放上雕像也就太重复,高迪肯定会避免这种无意义的过剩的。想了很多,最终我的结论是最好是用四位福音书作家周遭的事物来象征四位不同的特征。

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带着这个疑问再次阅读圣经之后我找到了答案,这里只写雕刻已经完成了的马太和约翰。马太曾是一位税吏,是为政府征税的。而耶稣来到他跟前说:“你不要再做收集钱财的人了,要做收集灵魂的人。”马太就跟随了耶稣。我想这就是马太与其他三位最不同的地方,那么该如何表现呢?西班牙语中有把存不住钱的人形容为“钱袋子漏了洞”的说法。不再征税的马太的脚下,是不是就有一个漏了洞的税金钱袋,周围散落着一些钱币,钱袋子的系带也松着。雨水从开口的地方流进去,像掉出来的钱币一样从漏洞的地方落下来。而约翰呢,则是四位之中唯一写过启示录的人。启示录中有“送向七个教会的神之话语”的话。我的解释是七封封印的信件,启示录中记载道读了预言的人,凡是顺从的就都在最后的审判中获救。两千年前的信件应该是书卷形式的,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羊皮卷,但肯定是写完卷起来,用蜡封印以防止改写。我想表现信件的封印被打开的瞬间,虽然没有风但信自动散开的场面。从中间收集的雨水,通过书卷的部分流出来。

Screen Shot 2019-06-15 at 13.49.03

在制作这些设计的模型时,有位同事问道“这是高迪什么时候的设计呀”,对我来说这就是最无上的赞美了。高迪并没有留下参考,毕竟这个位置需要排水口这件事本身高迪就没有设想到。但高迪引导了我,结合功能与象征,在思考如果是高迪会如何处理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设计。两千年来福音书作家的象征之物就一直被重复,我想我能够从窠臼中走出一步,都是对高迪方法的领悟与活用。

我在圣家堂做过的大工程之一是装饰大窗。圣殿侧壁上高22.5米的地方,有很大的玫瑰花窗,建筑师委托我在其周围雕刻上水果和叶子。

大窗之上的屋顶上放有水果篮的雕刻。靠近日出东方的位置是春天的果实,而靠近西边也是秋天的果实。每个果实都用威尼斯彩色玻璃装饰,非常鲜艳。向着果篮,从地面方向开始,散落着果实和叶子。照片上看起来很小,但其实每座叶子的雕刻都有近一吨,每座要用五天的时间才能雕刻而成,总共有数百座。

在开始雕刻之前,我想知道这些雕刻的意义。也许您会想不就是叶子吧,雕刻出来就是了。不可以的。不明白它的象征意义的话,就不清楚该雕刻成什么样的叶子。是嫩叶还是枯叶,如何配置,都会随着它的意义而改变。但是高迪并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指示,只是说“屋顶放上盛满水果的果篮,大窗的周围散落着数百个水果和叶子”。

这一次,帮助我思考的,是日本人这个身份。

日语里“话语”这个词,“言葉”,写作“话的叶子”。此刻的我就是在送出很多“话的叶子”(言葉),但我不是送出“叶子”本身。我身上那些从高迪学来的智慧,在建设圣家堂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想法,在雕刻石头中呈现的形象等等,即我是在与读者您分享我在人生中得到的“果实”,它既可以以造型,以绘画,以音乐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日常生活中则以“言葉”(话语)来表现。想让自己所有的果实,也能在对方心中结果,就需要大量的“言葉”来传达。虽然也有词不达意的时候,但通过话语交流,自己所有的果实说不定会在对方心中结出更大的果子来,说不定对方也会再向其他人,用“言葉”来传播这个果实。

我想,放在屋顶的水果难道不就是智慧的果实吗,而大窗周围的叶子,就是为了结这些果而花费的“言葉”的象征。

植物为了结果,需要使用大量的叶子。最初只有嫩叶,利用这些新鲜的叶子,结出小小的果实,然后慢慢长大。我在大窗的周围就只放置了这样的雕刻。终于在果实就要成熟之时,完成使命的叶子也就枯萎了。屋顶上篮子里放满了彩色的水果,在那之下只放置了枯萎了的叶子。(很多基督教相关人士的意见也是觉得这样的安排没错)。

Screen Shot 2019-06-15 at 14.33.36

我想,高迪是不是就是借着这种自然法则来表现人类的智慧与话语的关系呢?圣家堂是“石刻的圣经”。虽不是话语,但它通过建筑和雕刻讲述了非常多的内容。而在地下礼拜堂,通过神父之口,讲述着耶稣基督与神的话语。不是看过、听过就完了,而是想要在人心中增加智慧、培养思考、扩大形象,然后再向其他人讲述,在更多的人心中结出有意义的果实。我想这就是高迪所祈愿的吧。

前文提到,屋顶的水果都有非常美的颜色。晴天时,威尼斯玻璃反光发亮。下雨时,玻璃得到清洗,一直保持着新鲜的光彩。而大窗周围的叶子和尚未成熟的果子们都是没有颜色的。这象征着天上的国、神的世界里是光亮的,而地上则是无色的。

同时,可能也是暗示了全知、或靠交流达成的和平,是人类所不能达到的。科学也好,思想也好,人类在回答了一个疑问之后,就会产生下一个疑问。此刻觉得最好的东西,下一刻就被打翻。人际关系也是,在刚就此达成和解的瞬间,就埋下了下一个争端的种子。人就是一直处在不满足之中,但即便如此,也要谦虚地朝着丰富的果实、不断增加智慧,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很多的人交换着“言の葉”(话语的叶子),而这即是文化,即是宗教,即是科学,即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能力。高迪就是借着圣家堂,让这个智慧在更多的人心中结下果实。

边雕刻着石头,我边思考着。

意大利语学习《看不见的城市》

想要读完《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的意大利语原版,以此作为今年学习意大利语的目标。学习语言,有时跟人生很有些相似,很容易就迷失在无边无际的未知里。一个小的目标,就是一个小的指路牌吧。

Le citta e il desiderio 2

城市与欲望 之二

刺痛Comfortably Numb

hello, is anybody in there?

Just nod if you can hear me.

没有不自由,就不会明白自由的意义。多年以后,那些被黑暗吞噬的年轻声音,依然响在黑暗里,以沉默,以禁止,以不自由的形式,歌颂自由。

Relax, I need some information first.

Just the basic facts.

Can you show me where it hurts?

Can you show me where it hurts? Can you? Just the basic facts. Can you ?

《高迪的留言》第五章

第五章 高迪的遗言——修复念珠(rosary)之间

1926年6月10日高迪过世之后,圣家堂的主任建筑师由Domènec Sugrañes接任。在弗朗西斯科·贝伦圭尔(Francesc Berenguer)去世以后,他就作为首席助手一直支持着高迪的工作。在Sugrañes主导下,1927年圣玛蒂亚(matias)钟楼,1929年圣雅各伯的儿子犹达钟楼,1930年圣西满钟楼相继建成,直到1936年将生诞之门建成差不多现在的样子。

但1936年,噩梦袭来。西班牙内战爆发。在内战中,圣家堂遭到破坏,并不得不长期中止建设。也许您读过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小说描述了西班牙内战。在高迪生前就已经愈演愈烈的无政府主义与无产阶级运动结合起来,1936年成立了人民阵线政府。弗朗哥领导的国民军开始军事镇压。弗朗哥的国民军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的支持,而人民阵线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志愿者组成的国际纵队的支援,其中就包括了海明威、奥维尔这样的文豪。西班牙陷入了这场西班牙人互相伤害的流血战争的泥沼之中,连平民都被卷入其中。这是近代欧洲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一场战争。在巴塞罗那度过了青春时代的毕加索看到经受炸弹蹂躏之后的格尔尼卡城后,创作了《格尔尼卡》。

在这场混乱之中,圣家堂也被置于疯狂的刀刃之下,而被破坏最严重的就是念珠门廊——高迪生前唯一完工的内部空间。

在我完成楼梯室的雕刻工作之后,高迪的学生之一的Puig Boada叫我说“外尾,你过来一下”,就把我带到了念珠之间里面。当时我已经在圣家堂工作接近两年了,差不多都知道哪个房间在哪里,但进到这里还是第一次,而Puig也是时隔50年之后再一次踏入这个房间,其他的工作人员也都没有进来过。门上挂着一把重重的锁。Puig递给我一把重重的钥匙,说“打开吧”,于是我打开了念珠之间的门。

关闭了接近五十年的门,房间里的空气都是凝重的。我记得自己就像进入了果冻里面一样的感觉。清冷,安静,凝聚着奇妙的气压。好像有一些沉睡了五十年的东西,突然一起睁开了眼,就要跑出来。而我似乎在不断往后推着它们,不断一步一步走进去。环顾四周,在朦胧的光亮中,看到被破坏了的雕塑们。没有了头的婴儿耶稣像,脸部被破坏了的圣母像,断了手臂的圣道明,失去了双手的圣女加大勒娜。再往下看,变身为蜥蜴的魔鬼递给一个年轻男子一枚炮弹,而年轻人的脸部也都被毁坏了,一幅悲惨的景象。

“外尾,你能修复吗?”

听到Puig的声音,我的意识才又附体。虽然记不太清楚当时自己的原话,应该是含糊其辞地回答了他。我很迷惑,因为觉得没有足够的能力,几乎也没什么可以参考的资料。但是,稍微镇静下来,我知道自己非做不可。Puig是我的恩人,正是他雇了我,给了我在圣家堂做雕刻的机会,也是我最敬重的人。但是念珠之间,五十年来,究竟封印了怎样的记忆呢。

高迪过世以后,他的学生们研究他留下的模型、图纸等,到现场指挥进度,一直没有放弃建设。内战爆发以后,学生们考虑到在资料在自己手上不安全,就把它们跟作为建设资金的金银细软一起藏到了念珠之间里。但不幸被发现了,一口气全被抢了,被毁了。模型室里的重要的模型们也都破坏的乱七八糟。高迪留下的资料就是在这场混乱中散失了的。

接到消息后的Puig,该是有多么绝望啊,浑身发抖、跌倒在地。念珠之间的雕刻们就是当时被毁坏了的。时光荏苒五十年,Puig想要修复念珠之间。在建设资金持续紧缺的财政状况下,他好不容易才挤出预算,并把这件重要的工作交付于我,我当然义不容辞。

当时,Puig已经年过八十。也许他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念珠之间恢复其原本的模样。知道这一切之后,我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来修复此处。

实际着手工作要等预算下来才行。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就开始学习修复、研究材质,不断调查和思考高迪想要在这个空间里表现什么。

念珠之间,是教堂内部空间的一个范例,对于雕刻以及其他的装饰需要完成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何处安置圣母玛利亚像需要一定的准则,不能随意乱放,在被毁坏之前,念珠之间就是关于此类问题的参考。

但我总感觉这个房间的意义不止于此,一定还封存了别的更重要的意味。圣家堂的雕刻基本上都是表现圣经故事,但这间房间里的雕刻里却有明显与圣经没有关系的现代的人物像。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拿炮弹的年轻男子”雕像。而且通过一本在内战前出版的一位叫拉夫鲁斯的人所著的研究书中,得知在与年轻男子相对的位置上,还有一座“祈祷的少女”雕像,但此时已经被破坏的踪迹全无了。化身为鱼的魔鬼拿装满金子的钱袋子诱惑少女。其他的雕像都没有表现什么特殊的动作,也许我们可以说这对青年男女的雕像就是念珠之间所要表现的故事的主角。

那么高迪为什么要在圣家堂这本“石刻的圣经”中加入这两座雕像?为什么要在生前首先完成这个空间而非其他?这是隐藏在念珠之间的秘密之一。

首先,我开始寻找更详细的资料。如果不知道雕刻在被毁坏之前的形象的话,“复原”就无从谈起。尤其重要的是雕刻的表情。然而大部分的雕刻的脸部都被破坏了。不过,也是意料之中地,最终收集到的资料也就是两张老照片以及拉夫鲁斯书中的照片,称不上什么详细资料。

圣母玛利亚与圣人们的雕像也还容易一些,毕竟他们都不是凡人,不会露出凡人的情感,所以慈眉善目的温柔表情应该不会错,而且从老照片上也能确认。

难的是拿炮弹的年轻男子,以及祈祷的少女。这两座雕像安置在玫瑰花与念珠为主题设计的拱门的两端,脸是朝向拱门中央的圣母像的,所以从正面拍摄的照片中只能看到侧脸。修复他们的表情是对修复者想象力的考验。我只能靠着对这两位人物心境,以及高迪想要在雕像中注入的意义的理解,想象着他们的表情来进行复原。其实这两座雕像原本是表现什么场景的也不清楚,拉夫鲁斯的书中对这个房间赋以“诱惑”的副标题,但没有别的具体说明。

我把照片放大到实物尺寸,贴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思考了很多天。潜藏在他们内心的究竟是愤怒,是悲伤,是不安,是期待,还是畏惧呢。

建筑师们把这两座雕像解释为恶的象征。年轻男子受到恶魔的蛊惑,正要将炸弹瞄向玛利亚,是宗教的破坏者。少女虽然正在作祈祷状,但其实已被恶魔递过来的钱袋子所诱惑,邪念已生。单纯看表面的话也许是有这样的印象。但我却相信高迪在这两座形象上投射了更深层的感情,原因是年轻男子的手与炸弹其实是若即若离的。从照片上可能不容易看出来,年轻男子的手其实并没有紧紧地抓住炸弹,只有小拇指接触到了而已,好像正当他要取炸弹的那一刻,时间停止了。如果考虑雕刻的坚固性的话,当然是手部与炸弹紧实地连接在一起更牢固,但高迪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年轻人的手悬空了。为什么?我的解读是这个年轻人并非毫不犹豫地就接过了恶魔递来的炸弹,雕塑表现的正是他踟蹰的一瞬。

后来知道了促使高迪制作这座雕像的真实人物是存在的,一位叫圣地亚哥的无政府主义者。高迪在世时正值西班牙尤其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经济空前增长的时期。率先取得工业革命成功的巴塞罗那,正值城市大扩建,这才孕育了高迪的建筑。但另一方面各种社会矛盾也在加剧,尤其是不断扩大的社会贫富差异。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仅靠个人努力根本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于是无政府主义开始抬头,恐怖主义的阴影笼罩了西班牙。1893年,巴塞罗那发生了一起悲惨事件,当时名列欧洲三大剧院之一的利奥塞剧院被人投了两枚炸弹,投弹的就是这位叫圣地亚哥的人。据说20人不幸命丧这次袭击,其中包含了高迪年轻时爱过追求过的佩皮娜女士的家人。我想听说此事的高迪想必当下是非常愤怒的,外表看起来很沉稳的高迪,内心却是情感很激烈的一个人。如果高迪不抑制自己的愤怒的话,想必根本不会留下这位恐怖分子的雕像的。然而高迪选择了表现他犹豫的瞬间。

人在意识形态钻牛角尖时会被所谓的恶魔攫住心灵,以至于有时甚至会杀害无辜的人。雕像中的这位年轻人,就是一个加泰罗尼亚贫苦的劳动者。再怎么努力工作,生活还是一样艰辛,而剥削自己的资本家们却赚个金钵满盆,政府亦是与其狼狈为奸,有谁可会为自己打算。只有暴力才能带来社会变革,当无政府主义开始相信暴力那一刻,就是受到恶魔诱惑之时。“来呀,拿起炸弹,你就是正义。”于是圣地亚哥投了炸弹。我觉得高迪想到了“如果”:如果在接过炸弹之前,他能思考下自己行为的罪恶。命丧利奥塞剧院的无辜市民中还有一位正值人生芳华的年轻女子,如果她就是自己的姐妹的话,还会投下炸弹吗。杀害无辜的人,就是所谓的正义了吗。如果有那么一瞬,能向圣母玛利亚托出这些疑惑,也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我想,高迪在雕塑中注入了这样的思索。

于是,我这样来雕刻年轻男子的脸:并不是被恶魔附体了的疯狂的表情,而是有正义感但同时又充满苦恼,是在受到恶魔诱惑之时望向圣母玛利亚的一张困惑而痛苦的年轻脸庞。

同样的,我也不觉得雕刻里的少女就是单纯的邪恶,当然也不是说她就无视了恶魔的诱惑专心在向圣母祈祷。少女想必也是出身贫寒,也许正向圣母祈祷财富,但不是为了自己想要买好看的衣服或者宝石,因为倘若如此的话,与对面那位牺牲自己、相信暴力改变社会的年轻人就不相称了。我以为少女身上隐含的是对他人的善意。也许家人或者爱人生了重病急需治疗的钱,这时化身为鱼的恶魔游到她身边,以钱袋子相诱惑。“来呀,收下这些钱,把你的灵魂卖给我。”

恶魔有各种不同种类,这个带着不怀好意的笑脸的鱼形恶魔,象征了男性的生殖器,是性的恶魔。在无政府主义盛行的时代,贫富差距带来的另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卖春的增加。这是基督教所禁止的行为,但少女也并非只是在单纯懵懂之中被恶魔欺骗了的。仔细看恶魔鱼尾的部分,是一根带子,似乎是少女裙子的一部分,但形状看起来非常不自然。确实这根带子可以从结构上增强雕刻,但高迪一定将功能与象征意义结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得到的结论是,这不是表现鱼形恶魔游过的痕迹,而是通过与少女身体相连,象征了少女内在的心魔。在纯粹的善意之下,萌发了“想要更多的钱”的念头时,少女内心的恶魔就显现了。向圣母祈祷的少女,受到恶魔诱惑的少女,这都是她内心的一部分。这样的话,少女的脸就不会对圣母百分之百虔诚之态,也并不是已经被诱惑了的表情。“圣母玛利亚啊“,在痛苦的纠葛之中,她刚要开口祈祷的这个瞬间,雕刻表现的应该就是这时的少女,善良却也软弱,诚实却有不洁之心的苦恼脸庞。

我一边修复念珠之间,一边想:高迪设计的雕塑,正如此般,引人深思。并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表现这种转念之间,从而唤起观看者对自己心中的天使与魔鬼的意识吧。

不只是念珠之间,高迪设计的天使基本上都没有翅膀。也许他是在暗示这些存在人心之中的天使,不经意间就会变身为恶魔也说不定。过度相信自己的正义感和善意,也会堕入恶的陷阱。也许高迪想表现的就是这种人性吧。

前文也提到了,念珠之间的副标题是“诱惑”,但为什么在此处还会并排摆放着圣经中受人尊敬的所罗门和大卫王等人物呢?因为他们也都曾败给诱惑。比如在圣经《撒母耳记》中记载了大卫王趁着自己部下乌利亚出征在外,与他的妻子偷欢,并策划了一系列的计策掩盖自己的秽行,最后他让乌利亚带信给他的上司,信中是一道杀掉乌利亚的旨意,终于将他的妻子占为己有。受到美色的诱惑而奸淫,败给想要掩盖的诱惑而凶杀,犯下了作为人最不可饶恕的罪行。后来大卫痛悔不已,身为圣人尚且会犯错,世上没有完美之人。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向善心才是重要的。

那么,在此后要经过漫长岁月来建设的圣家堂之中,高迪首先完成了念珠之间的意图是什么呢?他正是想要向建设圣家堂的人来传递这个信息吧。

拿炸弹的年轻人与祈祷的少女表现的是暴力与金钱的诱惑,暴力的诱惑也包含了掌控权力,圣家堂的建设过程就一直伴随着与对这两种诱惑的抵抗。任何社会都是一样的,而圣家堂工程也是一个小社会。而且这种壮大尺度的艺术作品的制作现场之中,水面之下暗涌的波澜,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等等,也都是在所难免,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也不离左右。这不仅只是在不以圣家堂为重的人身上,反倒是一心为圣家堂着想的人,也有钻到“为了圣家堂只好如此”的牛角尖里的时候。

这种时候,哪怕只有一瞬,也请向圣母玛利亚祈祷,也要警惕正义感与善意的名义下潜伏的恶魔。高迪是不是就是通过念珠之间留下了这样石刻的遗言。

修复五十年前在内战中被破坏了的念珠之间时,我不断感受到这些隐含其中的高迪的意志。